十地寄乘

十地寄乘
﹝出華嚴經疏﹞ 十地寄乘者, 謂十地菩薩寄於, 人天等諸乘進修, 而為因行, 以顯真實智證之果分也。 所以歡喜、 離垢、 發光三地, 寄於世間人天乘; 燄慧、 難勝、 現前、 遠行四地, 寄於出世間三乘; 惟不動、 善慧、 法雲三地, 超於世間、 出世間, 即是寄顯一乘法也。 (人天乘者, 人乘、 天乘也。 三乘者, 聲聞乘、 緣覺乘、 菩薩乘也。 ) 〔一、 歡喜地寄人乘〕, 謂初地菩薩, 明修布施之行, 而復示現生於世間, 以作人王。 故云歡喜地寄人乘。 〔二、 離垢地寄欲界天乘〕, 謂二地菩薩, 明修十善之行, 而復示現生於欲界天上, 以作天王。 故云離垢地寄欲界天乘。 (十善者, 不殺、 不盜、 不邪婬、 不妄言、 不綺語、 不惡口、 不兩舌、 不貪、 不瞋、 不邪見也。 ) 〔三、 發光地寄色界無色界天乘〕, 謂三地菩薩, 明修八禪定行, 同於色界四禪, 無色界四空處, 故云發光地寄色無色界天乘。 (八禪定者, 色界、 無色界各四禪定也。 四禪者, 初禪、 二禪、 三禪、 四禪也。 四空者, 即空處、 識處、 無所有處、 非非想處也。 ) 〔四、 焰慧地寄須陀洹乘〕, 梵語須陀洹, 華言預流。 謂四地菩薩初斷俱生身見, 觀於道品, 同於初果須陀洹, 故云焰慧地寄須陀洹乘。 (俱生身見者, 謂見惑與形俱生, 即初託胎之時也。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。 ) 〔五、 難勝地寄阿羅漢乘〕, 梵語阿羅漢, 華言無學, 亦云無生。 謂五地菩薩, 觀於四諦之行既終, 同於四果阿羅漢, 故云難勝地寄阿羅漢乘。 (四諦者, 苦諦、 集諦、 滅諦、 道諦也。 ) 〔六、 現前地寄緣覺乘〕, 緣覺者由觀因緣而覺悟真空也。 謂六地菩薩觀於十二因緣生滅之行, 同於緣覺, 故云現前地寄緣覺乘。 (十二因緣者, 一無明、 二行、 三識、 四名色、 五六入、 六觸、 七受、 八愛、 九取、 十有、 十一生、 十二老死也。 ) 〔七、 遠行地寄菩薩乘〕, 菩薩,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 華言覺有情。 謂七地菩薩, 明修菩提分法之行, 方便涉有, 不捨度生, 同於菩薩, 故云遠行地寄菩薩乘。 (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言菩提分者, 即三十七道品之分也。 涉有者, 有即因果不亡之義, 謂菩薩涉入三界, 化諸眾生也。 ) 〔八、 不動地寄顯一乘〕, 一乘者即佛乘也。 謂八地菩薩具證阿含德, 及不住道而捨所修之行, 契合實理, 離相離言, 超於世、 出世間, 是一乘法, 故云不動地寄顯一乘。 (梵語阿含, 華言無比。 ) 〔九、 善慧地寄顯一乘〕, 謂九地菩薩, 以無量智, 觀察無邊境界, 說法教化眾生, 超於世、 出世間, 是一乘法, 故云善慧地寄顯一乘。 〔十、 法雲地寄顯一乘〕, 謂十地菩薩, 以法身為雲, 普覆眾生, 觀察覺了, 受勝職位, 意業自在, 超於世、 出世間, 是一乘法, 故云法雲地寄顯一乘。 (勝職位, 即佛之位也。 )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